欢迎光临~乐鱼网官网入口
乐鱼网官网入口
全国客服热线:

0519-83188355

公司新闻

「最新」5月热词播报新鲜出炉一睹为快

来源:乐鱼网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2024-07-15 00:42:20

  “596科技热词”是“596云网”利用全球主动发现技术分析出的十大科技热词,可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反映特定时间段内科技领域最受关注的热点信息,让创新主体方便、快捷地掌握科技动态!

  祝融号,天问一号任务火星车。高度1.85米,重量达到240公斤左右。设计寿命为3个火星月,相当于约92个地球日。祝融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中被尊为最早的火神,象征着我们的祖先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寓意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

  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入轨。

  2021年2月10日,成功被火星捕获,顺利进入环火轨道。已经通过多次成像完成预选着陆区高清影像数据获取,后续将按计划开展着陆区地形地貌、气象环境分析等工作,为五月中下旬中国首次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的着陆器与“祝融号”火星车登陆火星做准备。

  2021年5月14日,据国家航天局官网消息,根据目前飞行情况,天问一号探测器拟于北京时间5月15日凌晨至5月19日期间择机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

  2021年5月15日,从国家航天局获悉,科研团队根据“祝融号”火星车发回遥测信号确认,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5月17日8时,天问一号环绕器已实施第四次近火制动,顺利进入周期为8.2小时中继通信轨道。“祝融号”火星车正在按计划开展周围环境感知和状态检查,各系统工作正常。两器已建立器间通信链路,第一次通过环绕器传回火星车遥测数据。

  2021年5月19日,国家航天局发布火星探测天问一号任务探测器着陆过程两器分离和着陆后火星车拍摄的影像。图像中,着陆平台和“祝融号”火星车的驶离坡道,太阳翼、天线等机构展开正常到位。

  2021年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火星车携带的前避障相机a/b、后避障相机a/b,拍摄了驶离着陆平台过程影像。

  张荣桥,现任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兼任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长期工作在航天科技一线,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

  邓宗全,宇航空间机构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宇航空间机构及控制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宇航空间机构与特种机器人的设计理论与技术研究。

  马宗义,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2005年作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到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任研究员。主要是做金属基复合材料和搅拌摩擦焊接与加工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两次执笔为著名的材料综述期刊“Materials Science&Engineering R-Reports”,撰写长篇特邀综述论文。

  中国火星车祝融号的设计寿命90天,许多人都问,历经那么久才登陆火星表面,为什么不能多设计几天寿命呢?天问一号任务的总设计师张荣桥表示,祝融号这样的设计其实是最为合理的安排。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迈的步伐非常大,很多方面需要精打细算,最大限度地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中国首次对火星进行探索,天问一号所承载的任务太大,携带了轨道器,巡航器,着陆舱等设备的天问一号,要实现绕落巡三步走的任务,难度的确很大,相比较美国首次成功着陆,其设计运行时间只有1周,但最后也陆陆续续达到了80天。其次设计寿命并不等价于火星探测器的实际运营时间,中国航天产品的质量一直都有保证,在玉兔号的设计上,虽然都只有设计了90天的寿命,但是玉兔一号实际运行时间长达两年八个月,而玉兔二号的运行时间已经持续了865天,目前还能继续在月球上进行收集工作。最后,火星环境很影响火星探测器的运行,由于没有稳定的电量供应,各国在蓄能方面上,都选择了太阳能供电,太阳能发电板的存在与否,决定了探测器后期的探测运行。前苏联的火星车,在首次登上火星后,遭遇了火星沙暴,仅运行2分钟的时间,就失去了与地球的联系。所以,在探测器的运行上,还是很难掌控到位。美国此次发射的火星毅力号,设计了1年的时间寿命,因为美国在毅力号安置了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用核能作为能量来源。

  截止5月23日,火星车祝融号在当地时间的22日已经成功安全驶离了着陆平台,并顺利抵达火星表面移动了0.522米。在首次接触火星表面之际,火星车开启了多个装备仪器,并开始做约92个地球日的巡视探测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在祝融号探测火星表面之际,NASA局长祝贺的同时,更坐不住开始手举China登陆火星的照片向美国要钱了。NASA局长纳尔逊手持祝融号着陆火星的照片,一边向国会提交了增加110亿美元资金申请,一边要求将这笔航天研发的资金纳入立法。

  火箭弹(rocket projectile)是指靠火箭发动机推进的弹药,大多数都用在杀伤、压制敌方有生力量,破坏工事及武器装备等。按飞行稳定方式分为尾翼式火箭弹和涡轮式火箭弹。火箭弹通常由战斗部、火箭发动机和稳定装置3部分所组成。战斗部包括引信、火箭弹壳体、炸药或其他装填物。火箭发动机包括点火系统、推进剂、燃烧室、喷管等。尾翼式火箭弹靠尾翼保持飞行稳定;涡轮式火箭弹靠从倾斜喷管喷出的燃气,使火箭弹绕弹轴非常快速地旋转,产生陀螺效应,保持飞行稳定。火箭弹的发射装置,有火箭筒、火箭炮、火箭发射架和火箭发射车等。由于火箭弹带有自推动力装置,其发射装置受力小,故可多管(轨)联装发射。单兵使用的火箭弹轻便、灵活,是有效的近程反坦克武器。

  余梦伦,航天飞行力学、火箭弹道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在远程火箭研制中,提出模拟再入环境低弹道方案,解决了远程火箭国内试验弹道设计的难题。为我国发射返回式卫星研究最佳弹道,采用推力程序优化法,使火箭的运载能力大幅度提升。提出优化的停泊轨道方案,成功解决我国首次同步通信卫星发射轨道设计问题。首次提出高空风弹道修正的方案,为解决高空风对火箭飞行的影响打下了基础。优化我国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设计,提出火箭总体参数和弹道的一体化优化设计的弹道设计的具体方案。在弹道设计中,他首先提出了改行程关机为速度关机的方案和模拟再入环境的低弹道方案。

  芮筱亭,发射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理工大学发射动力学研究所所长。2006年入选第三批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人选;2011年入选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教育培训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2012年获得第三届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芮筱亭长期从事发射动力学和多体系统动力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他建立了多体系统发射动力学理论与技术体系。提出了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成为国际上计算速度最快的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之一;提出了弹箭高密集度设计、等起始扰动非满管密集度试验、发射安全性评估的发射动力学新原理与手段,提升了中国9项国家高新工程等13型重大装备密集度设计和试验水平与安全性水平。

  韩珺礼,火箭专家。现任陆军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兵工学会弹道专业委员会委员、测试技术委员会委员。从事野战火箭研究,先后完成40余项重大装备论证、研究和试验任务,首次实现大型复杂武器系统成套论证、成套研制,有关技术发明推动炮兵由火力支援向精确打击转型。于2011年荣立一等功。2018年当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2020年1月,荣获陆军“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标兵称号。

  以色列军方表示,从冲突开始至12日之间,巴方已经向以色列共计投放了超过1000只火箭弹,这其中还有200枚左右并没有进入以色列境内而是在巴方境内爆炸。其中,5月11日夜间的攻势最为猛烈,虽然以方有拦截系统来进行阻拦,但是密集的火箭弹造成拦截系统失灵,“铁穹”被千枚火箭弹打垮,漏网之鱼对以境内造成损害,有两名民众在冲突中丧生。通过双方的激烈冲突,以色列的拦截系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禁要问“铁穹”的效果到底怎样?有经验的人指出,这一事件给全球上了一课。知情人士介绍,以色列新建的这一款武器是很适合以色列的,因为价格较为低廉,可以抵御住常见规模的攻击。但是通过双方冲突显而易见,完全依靠拦截系统,没办法保证安全,一旦攻势猛烈,这个系统就会出现失灵的情况,整个地区的安全都没有了保障。所以此系统必须要与其他手段相配合,完全依赖拦截系统非常被动,没有胜算。

  以色列和哈马斯5月20日已达成停火协议,双方都宣称取得胜利。伊朗媒体5月31日报道称,哈马斯正在制造数千枚火箭弹,以对抗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不愿妥协的态度。据伊朗塔斯尼姆通讯社报道,哈马斯政治局成员法特希·哈马德5月30日表示,随着以色列的攻击结束,哈马斯正在恢复制造火箭弹。“我们的工厂和作坊已重新开始生产数千枚火箭弹,以对抗内塔尼亚胡在耶路撒冷和特拉维夫不妥协的态度。”哈马斯领导人叶海亚·辛瓦尔30日表示,只要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继续实施“暴行”,“反对以色列占领和侵略的战斗”将一直持续下去。他还说,由于以色列仍然在对巴勒斯坦人实施歧视性措施,因此哈马斯依然保留“对以色列开战的选项”。据《耶路撒冷邮报》31日报道,哈马斯目前拥有约15000枚火箭弹,他们声称这些火箭弹的射程可达250公里。以色列导弹有经验的人指出,哈马斯的火箭弹制造技术有赖于伊朗的支持,但其目前所拥有的火箭弹射程较短,制作也相对简单。

  暗物质(Dark matter)是理论上提出的可能存在于宇宙中的一种不可见的物质,它可能是宇宙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又不属于构成可见天体的任何一种已知的物质。大量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疑似违反牛顿万有引力的现象可以在假设暗物质存在的前提下得到很好的解释。现代天文学通过天体的运动、牛顿万有引力的现象、引力透镜效应、宇宙的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微波背景辐射等观测根据结果得出暗物质可能大量存在于星系、星团及宇宙中,其质量远大于宇宙中全部可见天体的质量总和。结合宇宙中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观测和标准宇宙学模型(ΛCDM模型)可确定宇宙中暗物质占全部物质总质量的85%、占宇宙总质能的26.8%。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理论认为,组成暗物质的是“弱相互作用有质量粒子”(weakly interacting massive particle, WIMP),其质量和相互作用强度在电弱标度附近,在宇宙膨胀过程中通过热退耦合过程获得观测到的剩余丰度。此外,也有假说认为暗物质是由别的类型的粒子组成的,例如轴子(axion),惰性中微子(sterile neutrino)等。

  丁肇中,实验物理学家。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65年发现反氘核;1967年测量电子半径,发现电子是没体积的,半径小于10E-14厘米;1969年测量普通光和有质量的光(即矢量介子)之间的转变,证明高能量普通光可以变成矢量介子,同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5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因此贡献,1975年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76年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奖;1977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9年发现胶子喷注;1989年确定三代中微子种类的数目只有三代;1994年起领导AMS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8年在太空中首次发现氦-4和同位素氦-3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2015年首次发现在太空中有大量高能正电子,这些正电子的来源很可能是暗物质碰撞所产生的。丁肇中教授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精确检验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统一理论,寻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常进,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暗物质与空间天文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院长,紫金山天文台暗物质和空间天文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探月天文应用分系统主任设计师,863-703项目和973子项负责人。主要是做空间伽玛射线、高能带电粒子尤其是电子的探测技术方法及科学实验研究。

  黄光顺,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博士生导师。2001年至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工作。2002年至2011年在美国先后参加CLEO、ATLAS合作组,从事高能物理实验及医学物理方面的研究。2011年至今,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粒子对撞物理和暗物质研究。曾在北京谱仪BESII上成功地进行了2-5GeV能区正负电子湮没产生强子反应截面(R值)的精确测量,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学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CLEO合作组开展了psi(2S)多体衰变研究、psi(3770)非DDbar衰变寻找,以及D介子的半轻子衰变研究。在ATLAS合作组开展了ttbar产生截面测量研究,SUSY粒子寻找等工作。在国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超过200篇。目前从事BESIII上R值精细扫描测量、强子产生QCD性质实验研究、空间暗物质探测等工作。现为中国空间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科学应用系统副总师,先后担任北京谱仪BESIII国际合作组QCD物理负责人、Speaker Bureau Chair;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负责人。

  中国暗物质卫星项目团队5月19日再次公布科学成果。基于四年半的在轨观测数据,“悟空”绘出迄今最精确的高能氦原子核宇宙射线能谱,并观察到能谱新结构。这一发现可能预示存在一处未知的宇宙射线源。这也是“悟空”继精确测量电子能谱、绘制高能质子宇宙射线能谱后,第三次发布重要科学成果,标志着我国在空间高能粒子探测方面已跻身世界最前列。此次,“悟空”实现了对0.07—80TeV能段(1TeV=1万亿电子伏特)宇宙射线氦原子核能谱的精确测量。在前四年半的上班时间中,“悟空”共收集到约1750万个高能氦原子核数据。据此,科研团队绘制出精确的高能氦核宇宙射线能谱。该能谱清晰展示出氦核流量先上升、后下降的“拐折”结构,其中后半段的下降结构,系“悟空”首次发现。

  外媒报道,近日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制作了一份近域宇宙内的暗物质地图,使用一个模型来推断其位置,因为它对星系有引力影响。新地图揭示了几个以前未曾发现的连接星系的丝状结构。该地图由包括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在内的一个国际团队使用机器学习开发,它可以使人们研究暗物质的性质以及近域宇宙的历史和未来。以前绘制宇宙网络的尝试从早期宇宙的模型开始,然后模拟该模型在数十亿年内的演变。然而,这种方法是计算密集型的,到目前为止,还不能产生足够详细的结果来观察近域宇宙。在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采取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使用机器学习来建立一个模型,使用有关星系分布和运动的信息来预测暗物质的分布。研究人员利用一组大型的星系模拟,即Illustris-TNG,建立并训练他们的模型,这中间还包括星系、气体、其他可见物质以及暗物质。研究小组特别选择了与银河系相当的模拟星系,并最终确定了预测暗物质分布要哪一些星系的属性。

  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大多数都用在对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提供补给支持。天舟系列货运飞船包括天舟一号、天舟二号、天舟三号、天舟四号等。天舟货运飞船将作为我国空间站的五个模块之一,与核心舱、实验舱I、实验舱II、载人飞船(即已经命名的“神舟”号飞船)一起,在核心舱统一调度下协同工作,完成空间站承担的各项任务:一是补给空间站的推进剂消耗,空气泄漏,运送空间站维修和更换设备,延长空间站的在轨飞行寿命;二是运送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用品,保障空间站航天员在轨中长期驻留和工作;三是运送空间科学实验设备和用品,支持和保障空间站具备开展较大规模空间科学实验与应用的条件。

  白明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技术研究院副总设计师,神七飞船副总设计。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真正开始启动,白明生即封目总体设计,先后任总体组组长、总体室副主任、神舟五号飞船总体主任设计师,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总设计师,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党蓉,陕西富平人,1992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1995年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现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货运飞船系统副总设计师。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5月30日报道,中国5月29日晚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另据美国《太空新闻》杂志网站5月29日报道,在从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8个小时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5月29日在近地轨道与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对接。报道还称,作为货运飞船,运载能力自然是其第一评估要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雷剑宇表示:“目前世界上运载能力超过5吨的现役货运飞船只有两型,中国的天舟货运飞船就是这里面之一,其运载能力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天舟二号采用货物仓和推进舱来构成,全长10.6米,最大直径约3.35米。对中国来讲,它是空间站在轨建造任务的首飞货运飞船,也被称为世界一流的货运飞船。天舟二号这个“快递小哥”还是非常厉害的“实力派”,不但可以送货,还能配合空间站进行组合和姿态控制,协助其开展货运飞船能力的技术性实验。同时,它还可以预留空间站上的废弃物于返程时销毁,能够说是一枚“环保使者”。最引人注目的是它身上的三大亮点:第一,它载货能力强,换句话说就是拉货拉得多,货运能力高达6.9吨。其中货物舱用于放置各类货物、设备,推进舱为货运飞船提供电力能源、推进控制动力并装载推进剂。虽然体积巨大,但也为天舟二号带来了更强大的负载力;第二,货运载荷比高,它货运能力达到6.9吨,是其自身重量的一倍,说明技术非常先进,目前在世界稳居第一;第三,运输效率高,能够迅速对接。天舟货运飞船与一般常规交会对接有很大不同,传统的货运飞船交会对接需要绕地球飞行30多圈,时间耗费大约在2天左右,慢慢地来对准对接目标。然而天舟二号可快速交会仅需要绕地球飞几圈,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只需6个多小时就可精准定位并完成对接,可以说效率非常之高,而且目前拥有此技术的在世界上仅有三个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俄罗斯。

  托卡马克是一种利用磁约束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环形容器。它的名字Tokamak来源于环形、真空室、磁、线圈。最初是由位于苏联莫斯科的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的阿齐莫维齐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托卡马克的中央是一个环形的真空室,外面缠绕着线圈。在通电的时候托卡马克的内部会产生巨大的螺旋型磁场,将其中的等离子体加热到很高的温度,以达到核聚变的目的。

  二战末期,前苏联和美、英各国曾出于军事上的考虑,一直在互相保密的情况下开展对核聚变的研究。几千万、几亿摄氏度高温的聚变物质装在什么容器里一直是困扰人们的难题。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前苏联科学家提出托卡马克的概念。托卡马克(TOKAMAK)在俄语中是由“环形”、“真空”、“磁”、“线圈”几个词组合而成,这是一种形如面包(多纳)圈的环流器,依靠等离子体电流和环形线圈产生的强磁场,将极高温等离子状态的聚变物质约束在环形容器里,以此来实现聚变反应。

  1954年,第一个托卡马克装置在原苏联库尔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建成。当人们提出这种磁约束的概念后,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在一些方面的进展顺利,氢弹又迅速试验成功,这曾使不少国家的核科学家一度对受控核聚变抱有过分乐观的态度。但人们很快发现,约束等离子体的磁场,虽然不怕高温,却很不稳定。另外,等离子体在加热过程中能量也不断损失。

  1985年,美国里根总统和前苏联戈尔巴乔夫总统,在一次首脑会议上倡议开展一个核聚变研究的国际合作计划,要求“在核聚变能方面做最广泛的切实可行的国际合作”。后来戈尔巴乔夫、里根和法国总统密特朗又进行了几次高层会晤,支持在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主持下,进行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概念设计和辅助研究开发方面的合作。这是当时也是当前开展核聚变研究的最重大的国际科学和技术合作工程建设项目。1987年春,IAEA总干事邀请欧共体、日本、美国和加拿大、前苏联的代表在维也纳开会,讨论加强核聚变研究的国际合作问题,并达成了协议,四方合作设计建造国际热核实验堆。

  1990年,中国国家科学院等离子所兴建大型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得到俄、美、欧盟等机构、专家大力的支持。特别是俄罗斯科学家,世界聚变研究最具权威的俄罗斯国家研究中心卡多姆采夫教授,成为装置建设的“经常性技术指导”。

  1993年,HT-7建成,中国变成全球上俄、法、日(法国的Tore-Supra,俄罗斯的T-15,日本的JT-60U)之后第四个拥有同类大型装置的国家。中国在装置相关的超导、低温制冷、强磁场等研究都登上新的台阶。

  1993年12月9日和10日,美国在TFTR装置上使用氘、氚各50%的混合燃料,使温度达到3亿至4亿摄氏度,两次实验释放的聚变能分别为0.3万千瓦和0.56万千瓦,大约为JET输出功率的2倍和4倍,能量增益因子Q值达0.28。与JET相比,Q值又得到很大提高。

  1997年9月22日,联合欧洲环JET又创造输出功率为1.29万千瓦的世界纪录,能量增益因子Q值达0.60,维持的时间2秒。仅过了39天,输出功率又提高到1.61万千瓦,Q值达到0.65。

  1997年12月,日本方面宣布,在JT-60上成功进行了氘-氘反应实验,换算到氘-氚反应,Q值能够达到1.00。后来,Q值又超过了1.25。在JT-60U上,还达到了更高的等效能量增益因子,大于1.3,它也是从氘-氘实验得出的结果外推后算出的。

  2000年,HT-7实验放电时间超过10秒,标志中国在这重大基础理论研究领域中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2002年1月28日,在中国成都的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与合肥西郊的中国科学院等离体物理研究所,基于超导托卡马克装置HT-7的可控热核聚变研究再获突破,实现了放电脉冲长度大于100倍能量约束时间、电子温度2000万摄氏度的高约束稳态运行,中心密度大于每立方米1.2×1019,运行参数居世界前两位。本轮实验有来自美、日等14个研究机构的18位外籍专家参与。

  2006年,中国新一代“人造太阳”实验装置(EAST)实现了第一次“点火”——激发等离子态与核聚变。很快,它就实现了最高连续1000秒的运行,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成就。

  2020年12月4日14时02分,新一代“人造太阳”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实现首次放电,标志着中国自主掌握了大型先进托卡马克装置的设计、建造、运行技术,为我国核聚变堆的自主设计与建造打下坚实基础。

  李建刚,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所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党员,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EAST超导托卡马克聚变装置”副总经理,HT-7超导托卡马克物理实验负责人,“等离子体与壁相互作用”国际专业委员会主席。长期从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在主持和领导HT-6M托卡马克、HT-7超导托卡马克实验中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科研成果。近年来发表论文40多篇,拥有多项发明专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安徽省重大科学技术成就奖1项、一等奖2项,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科院“跨世纪杰出人才”称号以及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等多种奖励和荣誉。2001年12月担任等离子体所所长;2005年任合肥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委员兼任等离子体所所长。2009年任合肥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万宝年,理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所长,EAST超导托卡马克物理实验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毕业于德国维尔茨堡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曾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作博士后研究,日本文部省核融合科学研究所、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聚变研究中心等做客座教授和高级访问学者。长期从事等离子体物理诊断和实验研究,目前重点研究托卡马克等离子体约束、输运,杂质输运、边界再循环,光谱和电磁诊断等。在HT-和EAST7超导托卡马克物理实验中获系列重大成果。

  冉利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授。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核物理专业。1965-1969年在北京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工作,1970年因三线建设迁入乐山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从事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及诊断研究。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从事微波测量,计算机数据获取及处理,托卡马克物理实验等工作。1987年至1988年获MAX-PLANCK奖学金在德国MAX-PLANCK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作访问研究。1990年至1992年主持中国环流器一号(HL-1)物理实验。1996年1月至10月获德国学金在德国低温等离子物理所作XUV激光研究。回国后在中国环流器新一号(HL-1M)上作物理实验。曾任托卡马克物理研究室副主任,核工业环流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流器二号(HL-2A)顾问组成员。受德方邀请1999年9月到德国低温等离子物理所访问并于10-11月在德国Jülich研究中心作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2000年5-11月,2002年4-6月,2004年8-12月被德国Jülich研究中心聘为客座科学家并继续作等离子体物理实验研究。多次出席国际会议及出国访问。独立或合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余篇,获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七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二项。

  5月28日凌晨,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东方超环)控制大厅里传来捷报,正在开展的第16轮EAST装置物理实验实现了可重复的1.2亿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和1.6亿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托卡马克实验装置运行新的世界纪录。此前,国际上超过1亿度的等离子体运行最长维持的时间为20秒。1.2亿度101秒等离子体运行的实现,将去年EAST装置物理实验实现的1亿度20秒的世界纪录提高了5倍。这一成果表明EAST装置综合研究能力获得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在稳态高参数磁约束聚变研究领域引领国际前沿。EAST装置上的系列创新研究成果和技术积累,也为我国自主建造聚变工程实验堆提供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

  据英国《国际核工程》杂志网站2021年5月27日报道,2021年5月26日,俄罗斯政府表示将向库尔恰托夫研究院拨款49亿卢布(6660万美元),用于T-15MD托卡马克热核装置的技术改造。这项决议得到了总理米舒斯京的批准。该资本预算在2021—2024年进行。这些资金将用于改进T-15MD额外等离子体加热综合设施,结果将使总加热功率达到11兆瓦。低温设备、物理诊断和锂循环系统也将进行升级。升级完成后,预计T-15MD的研究成果将为开展下一步研究提供所需的信息(基于托卡马克的静止热核中子源)。T-15MD还将开展实验,为在法国建设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提供支持。T-15MD是T-15托卡马克装置的改进版,T-15已在库尔恰托夫研究院运行了30年。

  微芯片(microchip,简称芯片)是一片包起来的计算机电路(一般叫集成电路),它是用一种原料例如硅(silicon)在很小的体积上制成的。微芯片是用来进行程序逻辑(逻辑或微处理器芯片)和计算机存贮(存贮器或可存期存贮器)的。微芯片也用来既包括逻辑又包括存贮,还可能为特殊目的,例如模拟数字转化(analog-to-digital conversion)、位片和网关。

  杨涛,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博士毕业后,作为研究员或助理教授曾先后任职于日立公司中央研究所,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和东京大学。2006年,作为中科院“引进海外杰出人才”回国到半导体研究所工作。杨涛博士长期从事半导体材料、器件与物理研究,尤其在氮化物半导体新材料、光子晶体和纳米结构半导体量子点材料及器件应用等前沿领域中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

  刘新宇,微电子专业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曾任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助理、微波器件与集成电路研究室(四室)主任,2011年5月-2020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副所长。担任中国科学院微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电子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是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十二五”编写组专家。先后参加和主持国家级项目9项,科研经费达到1.3亿元。2004年,担任“973”项目“新一代化合物半导体电子器件与电路研究”首席科学家。2006年,接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7年5月,作为首席科学家负责院重点创新项目。2009年,作为首席科学家的“973”项目“超高频、大功率化合物半导体器件与集成技术基础研究”获得科技部的滚动支持,获得国防科技一等奖一项。他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6项。

  胡正明,微电子学家,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杰出讲座教授。胡正明主要是做微电子微型化物理及可靠性物理研究。领导研究出BSIM,从实际MOSFET晶体管的复杂物理推演出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于1997年被国际上38家大公司参与的晶体管模型理事会选为设计芯片的第一个且唯一的国际标准;发明了在国际上极受注目的FinFET等多种新结构器件;对微电子器件可靠性物理研究贡献突出:首先提出热电子失效的物理机制,开发出用碰撞电离电流快速预测器件寿命的方法,并且提出薄氧化层失效的物理机制和用高电压快速预测薄氧化层寿命的方法。首创了在器件可靠性物理的基础上的IC可靠性的计算机数值模拟工具。1999年开发出了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

  5月17日,台积电联合台大、麻省理工宣布,在1nm以下芯片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研究成果已发表于Nature。该研究之后发现,利用半金属铋Bi作为二维材料的接触电极,可以大幅度降低电阻并提高电流,实现接近量子极限的能效,有望挑战1nm以下制程的芯片。据介绍,该发现是由麻省理工团队首先发现的,随后台积电将“易沉积制程”来优化,而台大电机系暨光电所教授吴志毅团队则通过“氦离子束微影系统”将元件通道成功缩小至纳米尺寸。唯一限制台积电继续生产的就是原材料铋的问题。众所周知铋的储备量特别低,全球仅仅32万吨,主要以游离金属与矿物形式存在,据了解全球目前单独的铋矿床仅有玻利维亚与广东省怀集县的两处。中国的铋储量占据全球的75%达24万吨,全球第一的地位不可以小看,在1nm芯片的制作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5月24日的报道,虽然华为海思设计的芯片仍旧无法交给台积电生产,但华为并未就此放弃对更新一代芯片的研发脚步,目前华为慢慢的开始冲击3nm芯片,新一代麒麟芯片即将面世,暂命名为“麒麟9010”。

  波士顿顾问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BCG)之半导体专家Antonio Varas表示,半导体产业制造很难依据市场需求而变动,改变其生产线年,且须投入巨额资本额。BCG报告认为未来10年全球芯片之产能有24%将集中于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将提供全球21%产能、韩国为19%、日本为13%、美国为10%,而欧洲各国则为8%。目前,中国政府已投入大量资金进入半导体产业,美国政府也通过520亿美元扶持半导体的计划,并鼓励半导体企业在美国投资,如邀请台积电到亚利桑那州设置半导体工厂,投资金额约120亿美元。日本也积极邀请台积电到日本设厂,以提供当地汽车、风力发电及工业机械等产业的芯片需求。

  光通信(Optical Communication)是以光波为载波的通信方式。增加光路带宽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提高光纤的单信道传输速率;二是增加单光纤中传输的波长数,即波分复用技术(WDM)。

  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纤传送网与宽带信息网专家,重庆邮电大学名誉校长,曾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电信科学技术探讨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大唐电信集团副总裁,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长期从事光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网的研究与项目管理工作。邬贺铨是中国最早从事数字通信技术研究的骨干之一,在中国国内首先主持研制成功了PCM30路复用设备、STH-1/STM-4复用设备、155/622Mb/sSDH光纤通信系统等;领导管理了8×2.5Gb/s波分复用光通信系统,研制开发光通信示范工程;多年连续参加ITU-T网络标准研究组会议,多次参与了中国通信发展的决策。

  毛谦,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兼总工程师;1964年毕业于武汉邮电学院,1982年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获工学硕士学位。常年从事数字通信及光纤通信设备、系统和光接入网、光传送网络的研究、开发工作。担任过多项国家科技攻关、“863”、“973”项目的负责人。2009中国光电产业高层论坛光通信专题论坛会议主席。毛谦先生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项、邮电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邮电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项、湖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二等奖一项、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项。毛谦先生主编和编写著作20本。在国内外会议、刊物上发表论文150多篇。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余少华,信息与通信网络技术专家。199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空间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通信学会光通信委员会主任、数字中国产业发展联盟理事长、中国光学学会会士、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常委。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主持完成国家973和863等十余国家项目,均实现成果转化和大量应用。是我国电信传输网SDH(同步数字体系)与互联网(含以太网)两网融合的开拓者之一。在国际上率先发明以太网与SDH网融合传送的LAPS(链路接入规程-SDH)系统设备和城域网MSR(多业务环)系统设备,均实现产业化。在SDH传输网的互联网化、利用已覆盖全球的SDH网解决互联网的覆盖与提速问题、城域分组环网传送多种业务等国际热点问题上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5月22日,华为在第五届国际光电子与微电子国际工程科技战略高端论坛(OMTA2021)上发布了“光通信未来十年关键技术挑战”。

  由CIOE中国光博会与C114通信网联合主办的“2021中国光通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论坛”于5月13日在北京召开。过去十年,由于国内电信市场和海外数通市场的驱动,中国光通信行业快速地发展,未来随着5G流量爆发,云计算需求持续强劲,光通信领域将迎来更大机遇。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秘书长杨耕硕在致辞中表示,在行业体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我国光通信行业依然面临着大而不强的困境,向产业链上游拓展仍需假以时日。无论是从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角度,还是从自主可控和供应链安全角度,光通信行业都需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5月27日,记者从武汉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知识产权局)获悉,武汉市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专利有4314件,其中39项专利维持进入20年,光通信产业拥有的专利数量最多。按照专利保护制度,发明专利保护期为20年。专利授权之后,每年要缴纳一定金额的年费维护。初步统计,因技术更新迭代,导致很多专利维持下去意义不大,维持6-7年的专利被放弃的最多。能够维护10年以上的专利,往往涉及核心技术,具有较高创新性,也有很高的商业经济价值。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武汉市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光通信企业占4家,分别是: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数量居首。中国(武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家分析,这表明武汉在光通信领域创新起步早,整体技术创新水平高,竞争对手难以绕开发明,是易守难攻的“创新策源地”。

  降落伞是利用空气阻力原理,依靠相对于空气运动充气展开的可展式气动力减速器。现代的降落伞使人或物从空中安全降落到地面的一种航空工具。主要由柔性织物制作而成。是空降兵作战和训练、航空航天人员的救生和训练、跳伞运动员进行训练、比赛和表演,空投物资、回收飞行器的设备器材。

  刘琦,航空工业航宇2018年劳动模范、精确空投技术领域的带头人。曾在多个重点型号项目中担任主任设计师、项目负责人,先后攻克了精确空投领域的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从最初的样件引进、测绘仿制到逐步掌握大型翼伞设计技术和归航控制技术的转变,为我国空降空投技术装备赶超国际领先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红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回收系统课题组技术负责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回收系统课题组于2002年成立,在近十年时间中,课题组的师生们在航天回收、飞行器救生、空降空投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两项、曾于2010年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神舟八号宇宙飞船回收首次运用了南航参与研发的降落伞技术,回收效果明显提升。

  黄伟,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总工程师,回收着陆领域专家,参与“天问一号”火星降落伞研究。

  天问一号采用一顶主降落伞,降落伞是锯齿形盘缝带伞,颜色为红白色,展开面积达到了200平方米。伞的顶部是盘,接着有一圈缝,下面是带,带的尾部做成了锯齿形,有利于承力和确保稳定性。降落伞打开后,靠48根伞绳牵引。还有一顶小的降落伞——筒盖减速伞。“降落伞冲破筒盖(伞舱盖)弹出后,为避免筒盖跌落砸到主降落伞,特意给筒盖配了一顶小伞,最大的目的是给筒盖减速。”黄伟说。筒盖减速伞比主伞小很多,展开面积只有0.6平方米。整个降落伞(含筒盖减速伞)的重量不到40kg,包装体积不到60升。

  “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15日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在其降落过程中,中国全新研制的“天问一号”伞系减速分系统不辱使命,为“天问一号”成功着陆发挥关键减速作用。“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采用目前国际广泛使用的伞降减速方式,为安全着陆火星进一步减速;但在火星降落伞系统的设计、校核、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方面,和其他几个国家还有诸多不同。“天问一号”这套伞系减速分系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研制,其降落伞首次采用锯齿形盘缝带伞,匹配国内最大的航天器火工装置弹伞筒,创新了伞绳插接工艺,深化了降落伞充气过程及物伞系统动力学仿真,基于中国的条件充分开展了降落伞高空开伞试验、直升机投放强度试验等试验验证。“天问一号采用一顶主降落伞、一次性充气展开减速的方案。降落伞是锯齿形盘缝带伞,伞的顶部是盘,接着有一圈缝,下面是带,带的尾部做成了锯齿形,有利于承力和确保稳定性。”508所专家这样认为,“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进入火星大气后在自身的气动外形下减速,降落伞打开后又将其进一步减速到每秒约95米,之后着陆巡视器进入悬停避障段。

  护卫舰(Frigate)是以导弹、舰炮、深水炸弹及反潜鱼雷为主要武器的轻型水面战斗舰艇。它的主要任务是为舰艇编队担负反潜、护航、巡逻、警戒、侦察及支援登陆作战任务以及提供无人舰载机的起飞和降落。护卫舰是以反舰/防空导弹、中小口径舰炮、水中武器(鱼雷、水雷、深水炸弹、反潜火箭弹等)为主要武器的中小型战斗舰艇。它可以执行护航、反潜、防空、侦察、警戒巡逻、布雷、支援登陆和保障陆军濒海翼侧等作战任务,曾被称为护航舰或护航驱逐舰。在现代海军编队中,护卫舰是在吨位和火力上仅次于驱逐舰的水面作战舰只,但由于其吨位较小,自持力较驱逐舰为弱,远洋作战能力逊于驱逐舰。护卫舰和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一样,也是一个传统的海军舰种,是当代世界各国建造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参战机会最多的一种中型水面舰艇。护卫舰代表:维斯比级巡逻舰、濒海战斗舰、057型护卫舰。

  朱英富,舰船工程专家,现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专项工程总设计师。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富长期从事舰船工程科研工作。参加过多型水面舰船研究及设计工作,先后担任过三型舰船工程总设计师,有着非常丰富的主持大型工程研制的经验。在全舰综合集成、隐身性和舰机适配性等领域均有较深的造诣,为我国水面战斗舰艇系列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工程型号总设计师,成功主持研制了出口型导弹护卫舰和第三代驱逐舰,实现了舰船技术跨越发展,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徐青,船舶工程专家。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工作。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七〇一所研究员。徐青同志37年来一直从事驱护舰总体研究设计,先后担任我国首型远海隐身护卫舰、第三代护卫舰、首型万吨级驱逐舰总设计师,为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的战略转型装备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均排名第1)、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项6项;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先后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船舶设计大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人员”、“国防科技工业十大创新人物”等。

  彭戈,056型轻型护卫舰总设计师,现任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上海分部主任。国家专项工程两型舰总设计师,海军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总设计师,研究生导师。从事舰船研究设计30余年,主持承担数十型重要舰船产品的研制工作。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次,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次、三等奖2次,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荣立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型号研制个人一等功2次、二等功1次;2006年入选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并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党委系统“优秀员”;2007年被评为“中船重工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2008年获“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获“中央企业劳动模范”称号等。

  1.走过34年光辉历程!海军昭通号导弹护卫舰退役入驻青岛,用于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

  5月18日上午,海军昭通号导弹护卫舰接舰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零点广场隆重举行。北部战区海军保障部部长赵纪成少将,青岛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隋汝文出席活动。昭通舰自1987年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伴随着人民海军的发展壮大,走过了34年的光辉历程,30余载巡守南海、挺进深蓝,先后执行20余项重大演训任务,航迹远至印度洋,航程23万余海里,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在祖国的万里海疆留下了无数闪光的航迹。直至退役前一刻仍坚守岗位,巡逻在祖国的海防线上,为祖国和人民固守着领土海疆。昭通舰光荣完成使命任务退出了现役,回到了“海军之城”,将在发扬爱国主义教育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将英雄舰“坚守岗位,不负韶华”的精神不断传承,进一步弘扬我军的优良传统,激发广大民众的爱国拥军热情,凝聚全社会关注海洋、维护海洋、建设海军的意志力量。

  据俄塔斯社5月20日援引军工联合体的消息称,俄罗斯海军“戈尔什科夫”号护卫舰将在今年6月开始做“锆石”高超声速导弹国家试验。此外,除了水面舰艇发射试验,在2020年11月下旬,俄罗斯海军最新的“喀山”号855M型核潜艇也成功试射了一枚“锆石”高超声速导弹,命中岸上目标。据介绍,“戈尔什科夫”号是俄罗斯海军最现代化的水面战斗舰艇之一,隶属于北方舰队。2018年7月服役以来,已参加过多次演习,并完成环球航行。该舰排水量约4500吨,装备有类似美国“宙斯盾”系统形态的4面有源相控阵雷达,只是体积、尺寸明显较小。

  日本《产经新闻》5月12日发表题为《日本将与印尼联合生产舰艇》的报道称,记者当地时间5月11日获悉,日本政府正在寻求以“联合生产”方式赢得印度尼西亚的舰艇订单。报道称,2014年日本出台的“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规定,允许“出口”的装备仅限于救灾和警戒监视等用途,要想出口拥有杀伤能力的护卫舰,只能以联合生产方式实现,否则很难获得批准。据报道,目前日本的竞争对手还包括土耳其和意大利。日媒认为,如果日本中标,无疑将强化与东盟大国印尼之间的安全合作。报道指出,定于明年3月入列服役的海上自卫队新型护卫舰FMM,将是与印尼联合造舰的第一种原型舰艇。除了反潜、防空和水面战斗外,该型护卫舰还具备反鱼雷能力。

  狭义的有色金属又称非铁金属,是铁、锰、铬以外的所有金属的统称。广义的有色金属还包括有色合金。有色合金是以一种有色金属为基体(通常大于50%),加入一种或几种其他元素而构成的合金。有色金属通常指除去铁(有时也除去锰和铬)和铁基合金以外的所有金属。有色金属可分为重金属(如铜、铅、锌)、轻金属(如铝、镁)、贵金属(如金、银、铂)及稀有金属(如钨、钼、锗、锂、镧、铀)。

  邱定蕃,有色金属冶金、化工冶金专家,“矿浆电解新技术”开拓者。1985-2002年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主管科研副院长、博导,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兼任中国工程院化工、冶金与材料学部副主任、常委,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邱定蕃长期从事有色金属冶金、湿法冶金的研究与开发,主持并承担了加压浸出、提取、分离铜镍钴和贵金属的研究,带领100多名科研人员和工人,在新疆首次实现了工业化,建成了新工艺冶炼厂,发明矿浆电解新工艺,实现了金属一步提取,早年研究成功的萃取分离镍、钴、铜技术,首次在南京实现了工业化;研究成功的从低品位锰矿生产硫酸锰和二氧化锰,在河北建立了工业生产厂。2002年他在国内较早提出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的建议,并在有色金属资源循环领域和有色工业环境保护方面有较深的研究。

  沈健,1997年3月到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有色金属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加工中心)工作至今。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及青年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北京市机械工程学会会员,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专业委员。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科技委员会委员。一直从事有色金属材料及加工制备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各一项,参加“八五”和“九五”国家863计划项目各一项,负责“九五”国家计委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研制开发项目一项,主持年度和“十五”军工配套项目若干项,负责企业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及军品国债技改项目各一项。如今主要承担或参与国家863项目、民口配套项目、北京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等研究工作,从事有色金属材料高温塑性变形工艺和理论研究、新材料、制备加工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在铝合金高温塑性变形过程中的流变应力行为、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组织与性能的预测和控制及成形性研究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张文海,有色金属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国家工程设计大师、江西省科协副主席、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设计师。2000年当选中国国家建设部国家工程设计大师,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被评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最有影响的30位人物之一。张文海长期从事有色冶金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张文海主持“冷风闪速冶金”技术创新,结束了世界“热风闪速冶金”的历史;对挥发性元素的循环积累问题提出了定量的数学描述方法,软件Ncc成果在多项国内外重大工程应用;主持金隆“电解净化技术”攻关,解决了综合利用中国含砷、锑、铋复杂铜精矿生产高纯铜的技术难题。

  5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司长刘德春主持召开部分节能形势严峻地区谈话提醒视频会议,对今年一季度能耗强度不降反升的浙江、广东、广西、云南、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节能主管部门负责同志进行谈话提醒,督促有关地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大能耗双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本地区年度能耗双控目标任务,并提出快速推进电力、钢铁、有色、石化等重点行业节约能源改造。会议要求,相关地区要高度警醒一季度严峻的节能形势,深入分析、深刻反思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的原因,切实采取得力措施,迅速扭转当前工作被动局面。要加强用能预算管理,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加强节能监察,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动态掌握情况。要大力推进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快速推进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节约能源改造,深挖节能潜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要开展建筑、交通、照明升级改造,推动园区能源优化利用,提高公共机构节能水平。要按照有关通知要求,逐步加强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监管,分类梳理,分类处置,把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两高”项目坚决拿下来。

  5月13日,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功中标“金川县李家沟锂辉石矿105万吨/年采选项目地表采选工程EPC总承包项目”,中标金额5.64亿元。该项目为亚洲最大的锂辉石矿山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金川县大雪山山脉,项目海拔高度2200m~4200m,山势陡峭,悬崖叠出,属构造剥蚀高山极深切割高山区,沟谷呈“V”字形地貌形态,建设条件较复杂。该项目从发布招标公告到开标仅25天。面对这一需求,长沙有色院组织工程管理部、经营部等部门迅速组建项目投标团队,精心组织与协调,在最短时间之内高质量地完成了投标文件的编制工作,为项目成功中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赢得了业主的信任。

  5月24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葛红林表示,大宗商品的价值大幅上涨严重偏离了产业运营过程中的价格链,有色金属供需面并未发生改变,成本不支撑行业出现如此大幅度价格持续上涨,资本的力量和资金的推动才是此轮上涨的关键。近期政策层面对大宗商品加强了调控,但有些机构仍希望推高获利,这低估了政策的调控决心和能力。希望行业各企业强化法律意识,依法合规有序经营,带头维护大宗商品市场行情报价秩序,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行情报价、捏造散播涨价信息,不囤积居奇、哄抬价格。